• 央视网首页
  • 新闻
  • 视频
  • 经济
  • 体育
  • 军事
  • 更多 科技 法治 农业 评论 人物 图片 文娱 书画 公益 熊猫频道 直播中国
  • 节目官网
  • 直播
  • 栏目
  • 频道大全
  • 欢迎您, 央视网友   退出
  • 帮助
  • 应用
    央视影音 央视新闻 央视财经 熊猫频道
登录
×
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使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
微信 QQ 新浪网 支付宝
书画频道

春联征集 书画大会 书法游学课 牛爷爷的书法 苏东坡
一日一字圣教序 书画百科 书画讲坛 书画人物 国家宝藏

搜索
  • 首页
  • 央视画廊
  • 艺讯
  • 艺塾
  • 艺谈
  • 看展
  • 专题
  • 艺术家库

陈履生:40年来的书房之变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一直到上中学时,家里都没有几本书,更谈不上书房。书,只有每年不同的课本,后来有了一本《新华字典》。那年头在扬中还真没看到哪家有书房的。我见过中学老师的宿舍,也就是一张床和一个书架。

桑杰本:以唐卡艺术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国家民族画院唐卡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工艺美术大师桑杰本历时5年,精心组织创作56米长的巨幅唐卡长卷《一代宗师 十世班禅》,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赞颂在党的领导下,十世班禅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朱少伟:传统漫画如何走出一片新天地

漫画所呈现的轻松诙谐和讽刺暗喻,给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更多创作的可能性。现当代艺术的表达不仅在技法上风格上呈现,在此基础上更趋向于艺术家的个人表达,用作品述说对于生命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见解。

刘悦笛:从中西方创新差异看当代中国艺术评判基本标准

特邀艺评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在艺术标准普遍失范的年代,当代中国艺术其实更亟待建立自身的标准,其中创新性的标准的设置尤为重要。但是,中国与西方竟有着不同的艺术创新路径,由此所设立的艺术标准也就有所差异。当代中国艺术的创新,的确不能脱离全球性的语境,但又要有本土的特质,否则就难以成为为中国自本生根的艺术。

陈履生:深圳美术馆——创立与转向 发展与提升

从深圳展览馆到深圳美术馆的转身,反映了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以及转变的过程,而像深圳美术馆这样能够反映城市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则是非常特别的。如今,深圳美术馆也进入到发展的盛期,新馆在建设之中,将成为中国美术馆事业高速发展的见证。当我们回顾这40年来的历史,不难看到曾经的艰辛过往以及几代人为之努力的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

尚辉:徐里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象油画的诗性探索

特邀艺评人: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为从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油画家,徐里的创作历程既经过现代主义艺术的洗礼,也经过民族艺术传统的回归,而他所确立的意象油画探寻方向可能更为深层、也更接近中国文化的本原;他通过书写性笔线所达到的物我合一、所承载的格调与境界,才真正凸显了意象油画以文心诗境作为其内核的中国艺术精神。

理查德·怀恩:徐里的现代主义——来自西方的一个视角

作者: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对于其作品表面的多样性,徐里的作品,准确地看,是中国和谐共存这一传统的缩影。

陈履生:文化复工与文化脱贫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全国的很多博物馆都在开始收集新冠灾难中的见证物,这是比SARS时期的进步。但是,各馆的收藏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一个问题,还有待此后的验证。千万不可一哄而起,在如今的疫情中,有很多历史的记录,可以直接对应大数据的时代。

陈履生:中国防疫博物馆Logo与形象设计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由深圳设计师朱黎设计的中国防疫博物馆的Logo以及其他视觉形象应用非常特别的创意。中国防疫博物馆的专业指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因为与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病毒和灾难的关联,而馆藏以及展示的内容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灾难和不幸,是人们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而这又是大家共同的经历和遭遇。

陈履生:中国防疫博物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在影响到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的倡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当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之后,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它的很多方面,而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存留这些历史记忆,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反思过去的不当或存在的问题和存留许多历史的文献和历史的资料。

吴为山:一洗万古凡马空——徐悲鸿

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从理论到实践,毅然开启了以西融中的道路。作为书画家,徐悲鸿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点,不但胸怀大志,洞晓文以载道的重要性,而且善于言论,精于文字,勤于表达,笔锋犀利,并热心艺术宣传,关注文化传播。

陈履生:写信的套路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写信在社会的运动中,是一种套路,一种很陈旧的套路,但是,旧瓶装新酒,屡试不爽。

陈履生:美术创作要以人文精神来表现社会的关切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悲剧性的作品在和平年代依然有着打动人的特别的力量,它们在众多的以歌颂为主的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中,其特殊性正在于它们不同于那些众多作品的独立性,是它们的悲剧的特质。

陈履生:50年代的中国梦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50年代全国美术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年画创作运动,美术家通过各种题材的画作表现了新中国的集体意识和努力的目标。

吴为山:雨后青山铁铸成——谈潘天寿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孕育了潘天寿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气象深穆、雅儒雄阔的艺术。。

吴为山:画坛巨匠黄宾虹 厚润华滋我民族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画坛巨匠黄宾虹以“借古开今”的创造方式和“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成为一代标领。其画学理论与艺术实践都彰显出民族优秀传统,以其精深、博大富于哲学思辨和自然之理的论说,以其丰厚的艺术实践佐证了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

陈履生:宋玉明的城市气象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像宋玉明这样的著名画家的后人,其艺术道路与一般没有家学的画家是全然不同。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家学,从小的耳濡目染,是延续还是发展?是传承还是创新?如此种种都是绕不开的问题和困境,而且会时时困扰着他们;社会也会用另外的尺度来比较他们与父辈的高下,或衡量他们的关系,这就有了用不同的标准来评判他们,来看待他们。

吴为山: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熊先生是20世纪融通中西文化,且以哲学、文学、艺术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觉者,无论是他的文字或绘画、书法、雕刻,总是在千锤百炼的历练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陈履生:从中法特展看中法文化交流逆差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在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的热情,可能要高于法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热情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造成逆差。

陈履生:从十三届全国美展看中国画走过的70年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回首1949年以来的中国画发展,经历了从改造到发展、从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一辈的中国画画家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创作了众多的留存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品力作,推动了传统中国画在新中国的发展,并积淀了传统中国画在新中国发展的新传统。

陈履生:丰收组曲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当代画家表现丰收的作品中,涉及国画、油画、版画等不同画种和不同的主题表达,不管是如何的变化,“丰收”对于农民、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没有变。

吴为山:以文字景仰吴冠中先生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关于吴冠中先生的文章,近年来我已先后写过三篇。其中,《中国画的围墙终会打破》是针对吴先生的创新;《线的生命》是关于其艺术生命历程;《真的猛士》则是我塑吴先生像的一点感受。现将三篇文章略加改动并作组合,以记录一位艺术工作者对先辈的景仰之情。

陈履生:翻身农民的视觉图像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这些当年表现农村题材的美术创作,虽然当时的现实变成了今天的历史,可是,它们传达的新中国的气象以及美术创作中的时代精神,尤其是一代美术家在这个时代机遇中的努力和智慧,都在这些作品中显现出了特别的意义。

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

陈履生:我与中国汉画学会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面对中国汉画学会走过的30年,对于我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来说,3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眼前流过。

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特邀艺评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

教育部长陈宝生: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观念大转变大升华

教育部长陈宝生:来一场教育理念的大转变、学校美育观念的大升华,确保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在校园落实落地、开花结果。

高洪:立德树人 弘扬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

特邀艺评人:高洪(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按照美育规律,在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之中,在鲜活的学习生活的实践体验之中,实现人的真正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问题。

范迪安: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特邀艺评人: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加强美育”,指的是要在教育理念、育人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德、智、体、美、劳这个整体,把美育贯穿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中,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徐里:新时代下全国美展的新气象

特邀艺评人: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从美协角度回顾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复评评审情况,对整体作品面貌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总结五年来美术创作领域的变化与成就。

杜卫: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三

特邀艺评人: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的美育传统把美育纳入“修身”的主要途径,体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把美育定位于以伦理为主要内涵的人文素养的化育,形成了美育和德育内在融合的“心育”特色。

冯远:以传世之心而为传世之作

特邀艺评人: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大量的实践表明,欲求达到精深、精湛、精良的艺术高峰并非易事,探取艺术堂奥,不光需要学养、能力的不断提升,还需要时间和艺术积累。

高洪:立德树人 弘扬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

特邀艺评人:高洪(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按照美育规律,在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之中,在鲜活的学习生活的实践体验之中,实现人的真正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问题。

吴为山:写意精神与雕塑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写意是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并具有审美共通性,它在诗画理论中得到深刻的阐发和印证,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特质。

连辑:少年书法教育不应止于术

特邀艺评人: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先生通过人类历史上的两个典型文化案例告诉我们:文字对一个国家的统一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让我们从汉字的书写入手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基础,认识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陈履生:论传统书法与当代书写问题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当代书法的问题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混为一谈,所以,说不清,理还乱。实际上关联到书法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书法;一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而又不同于传统书法的以书写为手段来表现某种艺术观念的当代艺术。

中央电视台网站|关于CCTV.com|联系CCTV.com|人才招聘|网站声明|法律顾问|CCTV广告中心|帮助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网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047123 京ICP证0605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18号 京网文[2014]0383-083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新出网证(京)字098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