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央博”数字平台建设正式启动。该平台将利用VR/AR虚拟技术、裸眼3D等手段构建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体系,让国家级文化资源鲜活地呈现于亿万受众的指尖、眼前。
自1957年起,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迄今已成功举办6届,汇聚不同时期青年美术家们对时代的感悟、对社会气象的捕捉、对艺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成为了一定时期内艺术创作的风向标,也成为发现、扶持、凝聚、储备中国美术新力量的重要平台。
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们的回信充分肯定了国家博物馆110年来的发展成就,对新时代国家博物馆担负的使命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令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80年前,延安文艺的号角一经吹响,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实现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跨越,他们获得了人民的认可,为时代留下了经典。
民间文艺工作者是田野采风者,乡村与田野是工作的主要方向。当今社会整合好民间文化,让乡村手艺成为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纽带,有助于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5年来,美术家们积极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主题,以富有中国精神、时代气象的美术作品,寄托了新时代中国美术家的理想与情怀,以丰富的形象语言展现了丰沛的时代精神。
特邀艺评人: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和精神象征,我们要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片丰厚土壤,以书法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87岁高龄的邵先生在从艺从教60年的生涯中,书写了许多平凡而富有光芒的人生诗篇。他是一位能与新中国美术发展脉搏息息相关且与时代时时共振的思想者、学者、教授、艺术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自身丰硕的学术与艺术成果,更在于他的艺术史论及艺术评论直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健康发展。
邵大箴先生是当代中国美术界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美术史论大家和名师。几十年来,他以深厚的艺术学养和高度的文化使命意识研史论艺,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深为美术界几代人所敬重。
特邀艺评人:许鸿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唐代中期的颜真卿楷书,以博大雄强打破了书坛由东晋王羲之书风笼罩了近400年的局面,是楷书艺术的一次伟大变革。故苏东坡称:“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绘画和中国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梳理中国绘画的文脉,不仅是对历史的阐明,或者说完成了一个背景的展示;同样也是对当今问题的展露。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绘画的私人化,其一显在的特征便是以笔墨——这一绘画的本体因素作为绘画品赏的主要对象,因而“山水决不如画”,所表述的语义所指乃是笔线的表现性。物性与人性在形的创造中相凑相忘,乃是从绘画中赢获云烟供养,得以畅神乐志的关键。因此,绘画的私人化与苏轼、米芾所创的“墨戏”一格就不尽吻合,或者说“墨戏”只能作为私人化的极致表现——一端之学,是逸出旁外者。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如果说郭熙、郭若虚以理论之笔弹响了系于“器”“道”之间的绘画之弦,那么,苏轼、米芾则以实践之手再次拨动了这根弦。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宗教(主要是指佛教)绘画。这不仅是因为释道佛像是魏晋南北朝绘画的核心题材,也不仅仅因为高手巨匠也都以佛像见长(史载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辈皆善画释道人物);而是因为释道人物画对绘画的自觉的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心性自我修养的全面复兴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文艺的空前繁荣。在春秋之际业已完成的礼的人性化,成了魏晋文士进行心性自我修养的承继渊源。魏晋文士的自我修养是将人性化的礼直接施之于用。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前身是“礼官”,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又以“礼”的人性化为标志,这中间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特征。但是,这种连续性并不仅表现在身份的连续上,“礼”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包括了“礼”的仪式的人性化和用于“祀礼”的工具的人性化——既为体道悟道服务,又为自我修养服务。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具体文化样式之一,因而,中国画的存在和演化大抵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存在和演化的一个缩略。对中国画中一些典型现象的认知,例如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和创造,山水画又何以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大系,“非师而能”的文人画是怎样产生的等等……我以为都必须在把握了中国画的存在和演化的文脉——连续性的基础上才能有实际、客观的描述。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20 世纪的书法史上,高二适先生以其迥然于一般文人、书法家、画家的书法,脱尽寒酸,迂腐,阴柔与做作、浮滑,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崭然于书坛,正像他的为人,耿介、爽直,超然于世俗,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确立了一代高峰。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20世纪的中国绘画是超过5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数量最多、也是题材最为丰富的百年。在这百年的历史中,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遭遇到外国列强的欺凌以及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在战争与革命、建设与发展、开放与崛起为关键词的百年中,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丰富的内容,加上绘画以其特有的功能作为“时代的刃锋”,在战争和革命的岁月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影响到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延安传统。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具有写意特征的艺术,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它汇入中国文化的洪流,经历代画工、艺术家的实践演化和文人的诠释,逐步形成富有意味的形式,并以大量的作品见证 “体系” 的存在,产生了具有民族审美特征的中国写意艺术。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我始终未能忘记张道一先生在那间小小的教室讲出的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你们要立志,将来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也许年逾八旬的张先生已经不记得当时讲课的情境,但我至今记得,17岁的我在听到这句话时是多么的震撼!我还时常回忆钱绍武先生开讲座时随身携带的素描人体原作,功底深厚,表现了他对生命律动和对艺术美的歌颂。这些通中西、融古今,在工艺美术和纯艺术之间跨界穿越的大家成为我的学术偶像。
特邀艺评人:邵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二十世纪山水画的语境是:“衰弊”。因为,二十世纪的山水画是在“衰弊”的判断中端始的。这既是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逻辑的起点,也是二十世纪山水画的特征的渊源。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熊秉明先生是一位哲学家、学者、诗人、雕塑家,亦是一位跨越中西文化而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的文化大师。20 世纪 40 年代,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法国攻读哲学。一年后,他偶然看到法国雕塑家纪蒙(Gimond)的雕塑,幡然醒悟,这不就是哲学吗?于是他向公费管理处申请改学雕刻,不久熊秉明如愿进入 “纪蒙工作室” 学习雕塑。或许年轻的熊秉明并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 诞生了一个未来的 “哲学雕塑家” 或 “雕塑哲学家”。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的百年发展,既合于全国时代轨迹,亦不乏自身心路历程。它在民族危难、新旧交替的社会情境中拉开序幕。这一时期,艺术救国的理想,中西合璧的愿望,融汇古今的诉求,作为宏大的策略性背景,让艺术家们的选择带有更多的理性和自觉——岭南画派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特邀艺评人: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唐朝之盛成就了丝绸之路之盛;丝绸之路之盛成就了敦煌之盛。 隋唐重视经略西域,特别是唐朝的贞观、开元盛世,有效地治理西域,河西走廊获得持久的繁荣。
20 世纪书坛,群星灿烂,出现了诸如吴昌硕、康有为、齐白石、于右任以及金陵四老等书法大师巨匠。他们秉承晚清碑学余绪,或以势胜、或以力强、溯源三代、究心草章、融碑入帖, 蔚为大观。三原于右任先生即是其中一员卓荦不群的骁将,以其雄肆洒脱、抗怀希古、傲然自守的独特艺术风貌巍然屹立,尤其是其以碑入草的艺术风格,为后代所宗仰。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海派”开启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近代篇章;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一时期有了与海派相对应的京派和岭南派,形成了近代美术史上三足鼎立的时代。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任伯年是一座可以彪炳后世的塑像坐标。这固然一方面与其 1840 年的生年相关,1840 年, 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列强瓜分,社会形态发生巨变,传统文化的自我现代性转型也由此拉开;另一方面,由任伯年及随后诸位大师开启的 “海派” 绘画,也使中国传统绘画在古今中西的交织碰撞、社会巨变的沉潜起伏中开始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探索之路。
吴地绘画底蕴深厚,文脉绵长,面貌多样。我认为,其中最为鲜明的特征有四点,即:兼容并蓄、多方融合、含蓄蕴藉和以道统艺。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美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唐代开元年间所铸之黄河铁牛雕塑群,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外蒲津渡。它以其体量、构造及造型的巨大张力予我以震撼!其单体与群体的组合营造了一个凛然的艺术气场。
表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题材的美术创作,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以来中国美术的重要现象,在这类题材创作中,既体现了作为农业大国的文化传统意识,也体现了关切民生、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文化情怀,还有歌颂新社会农民当家作主、建设家园精神气象的时代追求。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数字艺术正在迅速兴起,正在融汇到主流之中,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力量。数字化时代催生了数字化的艺术,在多媒体以及媒体艺术的发展中,包括像数字化艺术以影像为主题的各种新的表现样式,给人们打开了新的视窗。但如何把它纳入到整个当代的视野中去考察,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部分,则是决定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至关重要。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一直到上中学时,家里都没有几本书,更谈不上书房。书,只有每年不同的课本,后来有了一本《新华字典》。那年头在扬中还真没看到哪家有书房的。我见过中学老师的宿舍,也就是一张床和一个书架。
国家民族画院唐卡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工艺美术大师桑杰本历时5年,精心组织创作56米长的巨幅唐卡长卷《一代宗师 十世班禅》,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赞颂在党的领导下,十世班禅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漫画所呈现的轻松诙谐和讽刺暗喻,给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更多创作的可能性。现当代艺术的表达不仅在技法上风格上呈现,在此基础上更趋向于艺术家的个人表达,用作品述说对于生命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见解。
特邀艺评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在艺术标准普遍失范的年代,当代中国艺术其实更亟待建立自身的标准,其中创新性的标准的设置尤为重要。但是,中国与西方竟有着不同的艺术创新路径,由此所设立的艺术标准也就有所差异。当代中国艺术的创新,的确不能脱离全球性的语境,但又要有本土的特质,否则就难以成为为中国自本生根的艺术。
从深圳展览馆到深圳美术馆的转身,反映了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以及转变的过程,而像深圳美术馆这样能够反映城市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则是非常特别的。如今,深圳美术馆也进入到发展的盛期,新馆在建设之中,将成为中国美术馆事业高速发展的见证。当我们回顾这40年来的历史,不难看到曾经的艰辛过往以及几代人为之努力的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
特邀艺评人: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为从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油画家,徐里的创作历程既经过现代主义艺术的洗礼,也经过民族艺术传统的回归,而他所确立的意象油画探寻方向可能更为深层、也更接近中国文化的本原;他通过书写性笔线所达到的物我合一、所承载的格调与境界,才真正凸显了意象油画以文心诗境作为其内核的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对于其作品表面的多样性,徐里的作品,准确地看,是中国和谐共存这一传统的缩影。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全国的很多博物馆都在开始收集新冠灾难中的见证物,这是比SARS时期的进步。但是,各馆的收藏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一个问题,还有待此后的验证。千万不可一哄而起,在如今的疫情中,有很多历史的记录,可以直接对应大数据的时代。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由深圳设计师朱黎设计的中国防疫博物馆的Logo以及其他视觉形象应用非常特别的创意。中国防疫博物馆的专业指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因为与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病毒和灾难的关联,而馆藏以及展示的内容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灾难和不幸,是人们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而这又是大家共同的经历和遭遇。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在影响到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的倡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当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之后,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它的很多方面,而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存留这些历史记忆,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反思过去的不当或存在的问题和存留许多历史的文献和历史的资料。
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从理论到实践,毅然开启了以西融中的道路。作为书画家,徐悲鸿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点,不但胸怀大志,洞晓文以载道的重要性,而且善于言论,精于文字,勤于表达,笔锋犀利,并热心艺术宣传,关注文化传播。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写信在社会的运动中,是一种套路,一种很陈旧的套路,但是,旧瓶装新酒,屡试不爽。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悲剧性的作品在和平年代依然有着打动人的特别的力量,它们在众多的以歌颂为主的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中,其特殊性正在于它们不同于那些众多作品的独立性,是它们的悲剧的特质。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50年代全国美术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年画创作运动,美术家通过各种题材的画作表现了新中国的集体意识和努力的目标。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孕育了潘天寿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气象深穆、雅儒雄阔的艺术。。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画坛巨匠黄宾虹以“借古开今”的创造方式和“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成为一代标领。其画学理论与艺术实践都彰显出民族优秀传统,以其精深、博大富于哲学思辨和自然之理的论说,以其丰厚的艺术实践佐证了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像宋玉明这样的著名画家的后人,其艺术道路与一般没有家学的画家是全然不同。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家学,从小的耳濡目染,是延续还是发展?是传承还是创新?如此种种都是绕不开的问题和困境,而且会时时困扰着他们;社会也会用另外的尺度来比较他们与父辈的高下,或衡量他们的关系,这就有了用不同的标准来评判他们,来看待他们。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熊先生是20世纪融通中西文化,且以哲学、文学、艺术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觉者,无论是他的文字或绘画、书法、雕刻,总是在千锤百炼的历练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在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的热情,可能要高于法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热情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造成逆差。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回首1949年以来的中国画发展,经历了从改造到发展、从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一辈的中国画画家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创作了众多的留存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品力作,推动了传统中国画在新中国的发展,并积淀了传统中国画在新中国发展的新传统。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当代画家表现丰收的作品中,涉及国画、油画、版画等不同画种和不同的主题表达,不管是如何的变化,“丰收”对于农民、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没有变。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关于吴冠中先生的文章,近年来我已先后写过三篇。其中,《中国画的围墙终会打破》是针对吴先生的创新;《线的生命》是关于其艺术生命历程;《真的猛士》则是我塑吴先生像的一点感受。现将三篇文章略加改动并作组合,以记录一位艺术工作者对先辈的景仰之情。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这些当年表现农村题材的美术创作,虽然当时的现实变成了今天的历史,可是,它们传达的新中国的气象以及美术创作中的时代精神,尤其是一代美术家在这个时代机遇中的努力和智慧,都在这些作品中显现出了特别的意义。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面对中国汉画学会走过的30年,对于我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来说,3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眼前流过。
特邀艺评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
教育部长陈宝生:来一场教育理念的大转变、学校美育观念的大升华,确保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在校园落实落地、开花结果。
特邀艺评人:高洪(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按照美育规律,在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之中,在鲜活的学习生活的实践体验之中,实现人的真正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问题。
特邀艺评人: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加强美育”,指的是要在教育理念、育人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德、智、体、美、劳这个整体,把美育贯穿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中,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邀艺评人: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从美协角度回顾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复评评审情况,对整体作品面貌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总结五年来美术创作领域的变化与成就。
特邀艺评人: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的美育传统把美育纳入“修身”的主要途径,体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把美育定位于以伦理为主要内涵的人文素养的化育,形成了美育和德育内在融合的“心育”特色。
特邀艺评人: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大量的实践表明,欲求达到精深、精湛、精良的艺术高峰并非易事,探取艺术堂奥,不光需要学养、能力的不断提升,还需要时间和艺术积累。
特邀艺评人:高洪(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按照美育规律,在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之中,在鲜活的学习生活的实践体验之中,实现人的真正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问题。
特邀艺评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写意是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并具有审美共通性,它在诗画理论中得到深刻的阐发和印证,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特质。
特邀艺评人: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先生通过人类历史上的两个典型文化案例告诉我们:文字对一个国家的统一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让我们从汉字的书写入手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基础,认识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特邀艺评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当代书法的问题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混为一谈,所以,说不清,理还乱。实际上关联到书法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书法;一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而又不同于传统书法的以书写为手段来表现某种艺术观念的当代艺术。